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陈强
最近,家住大兴区清源街道的不少市民发现,小区周边出现了几个装有绿色遮阳棚的“便民工坊”,里面有修鞋的,有配钥匙的,有签裤边的……方便市民“小修小补”的各类流动摊点在这里有了归宿。
衣服拉链坏了、鞋面有了磨损、皮包略有擦痕、雨伞断了伞骨……生活中,有人将这些物品直接丢弃,而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“找人修一修”。“居家过日子,‘小修小补’少不了。”清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说,如果游商骑着电动三轮车,看到人流密集处就停下;为便捷揽客,将整套家伙搬到十字路口,反而会给城市管理造成难题。
如何破题?清源街道从整合服务、就近服务出发,登记有修补技能群体的同时,还要对既有“流动”店主进行统计,随后在居民小区附近选择合适地块建设“便民工坊”,加装绿色遮阳棚提升舒适度。
这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,而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级——“小修小补”对应着家长里短的大民生,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度,只有下足绣花功夫,才能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。
在圣和巷与成庄南路交叉口,就有一处以理发为主题的“便民工坊”。邓女士是服务点的常驻理发师,从“二月二”龙抬头以来,每天都要为近10位老年人提供优惠的理发服务。和她一样入驻“便民工坊”的手艺人还有4位。大家过往都在小区附近经营,因为价格低、手艺不错,获得不少居民追捧,但因为地点不固定,经常错过生意。“便民工坊”建设起来后,之前“流动”的店主纷纷报名,街道还建立了“店主微信群”,定期发布安全提示、自查提醒,既根治占道经营,也通过本地推广帮助店主获客、增收。
在康庄公园西门,原本的闲置空地也变身成为综合性“便民工坊”。原来在枣园路的8家游商全员搬进“新家”,为附近居民提供修鞋、配钥匙、签裤边、小家电维修等一站式“小修小补”服务。
“便民工坊”有人气,社区的便民服务大集同样备受热捧。关注居民们“小修小补”需求的同时,清源街道还在各社区完善公益服务矩阵、扶持修补队伍建设。康馨园社区的“逢十相约”志愿品牌,将理发、磨刀、配钥匙等服务打包,每个月10号都赴居民之约,提供“修补”服务。康宜园社区则挖掘出擅长手工、编织,有裁缝技能的居民,组建成社区“织补队”,不定期为居民提供签裤边、补扣子等免费服务。
接下来,清源街道还将持续完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,通过划圈定责,填补生活业态,增进服务,满足居民更多元生活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