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欢迎关注祖道影
(资料图)
请不要把\"悭贪吝啬\"当\"节俭惜福\"
请不要把\"悭贪吝啬\"当\"节俭惜福\"
文/德光法师
何为吝啬
“吝啬”的字面意思是“小气,当用而舍不得用”,在佛教中常常用“悭”来指代。
仆人无奈的回答道:“想让我们家主人请客吃饭,得等到下辈子!”
结果这话被吝啬的财主听到,气得大骂仆人:“你这个多嘴的家伙!是谁让你许诺我下辈子请客的?!”
这个故事看似夸张,实则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。
悭吝从本质上来说是贪心在作祟,很多人不仅自己的钱舍不得用,即便拿别人的钱帮别人供养三宝或者布施,心里也会很舍不得。
这是一种习气,好像钱一旦到了他的手里,这钱就是他的了,更有甚者还会暗自克扣。
如果贪了三宝的钱财,那么感召的就不仅仅是饿鬼的果报了,而是直接堕入地狱。
悭贪在伤害别人的同时,首先伤害的是自己。
悭贪的人分为两种类型:
一种是对人对己都吝啬,这种人看到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多,得到的赞誉比自己多,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,心里会非常得不平衡,会很烦恼。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质,又舍不得付出。
另外一种人对自己很大方,但是对他人很悭吝,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眷属都不愿意付出,更别提其他人了。这种人只顾自己享受,不管他人死活,往往背负一个“为富不仁”的骂名,一旦有落魄的一天,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。
两者区别
“惜福”看起来跟“悭贪”很像,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。“悭贪”是对他人苛刻,而“惜福”是对自己苛刻。很多人生活中吃的、穿的、用的都很普通,过日子很节俭,但是对待三宝或者对有需要的人则出手很大方。
何为惜福
对治吝啬
“悭贪吝啬”与“节俭惜福”的含义搞清楚了,对于惜福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,那么对于吝啬,该如何对治呢?
答案是布施!
佛陀时代印度有个人非常悭吝,别说布施,就连布施两个字都说不出口。
佛陀为了教化他,告诉他左手代表自己,右手代表他人,然后让他左手拿一把草,交给右手。但即便只是一把草,即便只是假设自己跟他人,他内心都犹豫不决。
经过佛陀各种耐心地引导,这个人内心逐渐打开,后来连身命都可以布施,最终证得了圣果。
“吝啬”是一种习气,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难的,我自己在对治的过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行供养和布施。
只要供养的善念一生起,立马锁定,然后逼着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执行。经过几次以后,慢慢布施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,越来越欢喜了。
结语
“吝啬”的人痛苦,“惜福”的人有福。
往期推荐